国家层面重磅政策助力算力+储能将引领下一个“风口”

作者:波球直播足球高清 来源:波球体育在线直播 发布时间:2025-04-24 22:35:52

  随着数字化的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算力需求飞速增加,数据中心和智算中心作为算力的核心基础设施,能耗问题日渐突出。

  同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普及和电力系统的转型,使得储能技术在能源管理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算力与储能的结合,成为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保障电力供应稳定的关键路径。

  2025年2月10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方案》,这份重磅文件多个亮点受到行业高度关注。

  包括在产业布局方面,两度强调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整体规划布局和运行监测,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鼓励新型储能以独立储能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加快推进构网型储能应用,提升新型储能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支持能力,明确了构网型储能的应用场景与支持政策。

  文件还提出,拓展用户侧储能多元应用。面向数据中心、智算中心、通信基站、工业园区、工商业企业、公路服务区等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发展要求高和用电量大的用户,推动配置新型储能。

  这意味着,在国家层面,希望进一步通过政策的引导,推进储能在工业所有的领域,尤其是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等行业中的应用。

  近年来,以数字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了物联网、AI、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起的产业的发展,算力成为了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资料显示,我国算力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近30%,达到每秒1.97万亿亿次浮点运算,位居全球第二。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曾公开表示,AI发展的速度前所未见,几乎每过6个月,AI的算力就会增加10倍。

  算了产业的快速地发展的代价是能源的巨大消耗,作为算力核心基础的数据中心和智算中心用电量持续增长。

  官方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中国数据中心整体用电量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

  2022年,全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已达到了27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约3%,远超全国农业用电量的1146亿千瓦时,预计到2025年,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将提升至5%。

  从全球市场来看,有机构预测,全球对于数据中心的建设投资将保持加速增长状态,2022-2026年,全球新建数据中心数量将以8.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这也代表着,以智算中心、超算中心、数据中心为主要形态的算力产业慢慢的变成了高耗能产业。

  据国际能源署估算,到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最多将达到2022年460TWh的用电量的2.3倍,即620-1050TWh。

  传统算力方式往往伴随着高能耗、高排放问题,推动算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行业共识和时代需求,算力+储能将成为储能细分市场下一个“风口”。

  算力+储能将储能系统与算力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相结合,通过智能能源管理系统(EMS)实现能源的优化调度和管理。

  这种结合不但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增强电力供应的稳定性,降低经营成本,还可以让数据中心从负荷侧转变为供电侧,通过削峰填谷获取市场效益。

  数据中心作为高能耗设施,通过配置储能系统,可以在电价低谷时充电,电价高峰时放电,降低电力成本。同时,储能系统可当作备用电源,保障数据中心的持续运行。

  智算中心对算力的需求更高,能耗更大。通过储能系统的配置,可以平滑电力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在超算中心、数据中心配置储能已经被视为是解决其能耗过高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正在通过政策支持推动算力+储能的发展。

  2022年6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要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到2025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指数据中心总耗电量与信息设备耗电量的比值)优于1.3。

  行动计划还提出要数据中心要全力发展高效光伏、大型风电、智能电网和高效储能等新能源装备。

  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算力基础设施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计划》中就明白准确地提出支持液冷、储能等新技术在算力发展中的应用,鼓励算力中心采用源网荷储等技术,支持与风电、光伏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融合开发、就近消纳。

  2024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布局更加合理,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5以下,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率年均增长10%,平均单位算力能效和碳效显著提高。

  到2030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单位算力能效和碳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

  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引下,一些地方也纷纷出台奖补政策支持在超算中心、智算中心、新型数据中心等配置储能。

  河南省对超算中心、智算中心、新型数据中心等配套建设储能规模在1000千瓦时以上储能设施的,省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

  山东省省级财政支持新型数据心建设奖补政策实施细则就提出对新建、改造数据中心设备,提升算力算效和绿色节能水平的支出,不应低于支持资金总额的40%。

  深圳市鼓励在数据中心、5G基站等场景因地制宜布局用户侧储能,对规模化示范储能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支持。

  2024年,英伟达CEO黄仁勋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AI未来的发展将与光伏和储能紧密相连。另一位科技大佬OpenAI创始人山姆·奥特曼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认为未来的AI取决于能源,社会需要更加多的光伏与储能。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AI竞争的核心门槛将不再是单纯的算力创新,而是海量算力所需要的电力与储能水平及成本,尤其是电力作为智算中心最主要的能源供给,其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对于算力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智算中心性能的不断的提高,电力和储能将成为这一行业壁垒的关键。

  对于数据中心而言,备电和防断电是刚性需求,在备电的基础上实现“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储能”的方案升级正在成为国内外科技巨头纷纷布局的方向。

  可再生能源搭配储能电池能快速部署并为数据中心供给清洁能源以满足其大规模新增电力需求。

  2023年12月,美国互联网巨头Meta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开发商Orsted签订一个光伏+储能的PPA协议,项目使用300MW光伏搭配300MW/1200MWh储能,为Meta的数据中心提供7×24小时清洁电力供应。

  该项目之后,AES(Fluence母公司)与亚马逊、谷歌、微软签订了超过1GW的储能供电协议。

  另外,谷歌在其数据中心中配置了大规模的储能系统,通过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的优化调度,明显降低了电力成本。

  特斯拉也在多个数据中心和智算中心中部署了其Powerpack储能系统,通过参与电网调频和需求响应,获取额外收益。

  国内方面,包括字节跳动、腾讯、阿里等科技巨头和一些行业领先的数据中心运营商已制定并实施了明确的降碳目标,布局“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储能”。

  2022年5月,阿里巴巴与华北电力大学合作开展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纳驱动的数据中心“算力-电力”优化调度项目以试运行方式参与了华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

  2022年11月,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2.5MW光伏发电项目就成功并网发电,为超算中心提供了新的能源供应方式。

  2024年12月,由河南空港数字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携手长兴太湖能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河南空港智算中心项目落地,该项目是全国首个智算中心+储备一体化项目。

  科士达自2020年开始探索新能源和储能系统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并为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某数据中心提供了储能集装箱,提供700kW/5.16MWh备电容量,大多数都用在峰谷套利,大大降低数据中心运营费用。

  首航新能源推出了“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方案利用磷酸铁锂电池组,将光伏发电或储能发电通过直流转直流的变换器,直接送到IT负载,整个链条只需2级电力电子变换器,大幅度的提升了绿电的使用效率。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宁德时代递交了港股IPO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在这份招股书中,数据中心储能被单独列了出来。

  招股书中提到,随只能应用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数据中心的算力及电力需求大幅提升。

  未来,数据中心储能电池出货量预计以76.3%的复合年增长率由2024年10 GWh增长至2030年约300 GWh。

  算力+储能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管理方案,尽管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但在技术、经济、政策、市场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数据中心的能耗巨大,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要求高,当前的储能技术(如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在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循环寿命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尚未完全满足算力基础设施的高要求,技术不成熟可能会引起系统可靠性下降,增加维护成本和运营风险。

  其次,数据中心尤其看中安全性,目前占主流的锂电池储能系统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隐患,一旦储能电站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将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第三,算力+储能需要高度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EMS)来实现精准调度和优化,但这类系统的开发和运维复杂度高,增加实施难度和成本。

  第四、将储能系统与现有的算力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智算中心)集成,涉及硬件、软件和网络的深层次地融合,技术难度大,集成不当可能会引起系统性能直线下降,甚至引发安全问题。

  第五、储能系统的初始投资所需成本较高,尤其是大规模部署时,金钱上的压力较大;尽管储能系统能够最终靠峰谷电价管理和参与电网服务获取收益,但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储能系统高经营成本可能削弱算力+储能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负担。

  第六、政策支持和补贴力度仍显不足,且存在地区差异;当前电力市场机制对储能系统的参与和支持不够完善,尤其是在调频、需求响应等方面的市场规则不明确;算力+储能领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技术路线、系统模块设计和运营管理存在差异。

  总之,推动算力+储能的广泛应用,需要政府、企业和研发技术机构一起努力,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机制完善和标准规范制定,逐步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实现算力+储能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随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其在未来能源系统中的地位将愈发重要,成为构建稳定、高效电网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合理的配置和优化管理,算力+储能将为数据中心和智算中心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与运营优势。